焦虑时,多做“无用”的事,能保命

武志红主创团 10万+阅读 4评论

编者按:

 

在生活中,不知你是否有类似体验:

 

人在极度焦虑之下,是很难专注于工作或学习的;

 

这时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去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,比如观看一些无聊的短视频。

 

有些朋友可能会对自己在焦虑下的“不专注”、“不自律”产生罪恶感,认为是在浪费时间。

 

但我想告诉你,大可不必!

 

因为很多时候,那些看似无聊、无意义的事情,恰恰就是缓解焦虑、回归专注的“良药”。

 

为何这样说?请看今日文章。

作者 | 天雅

 

前段时间,我在工作上遇到瓶颈,整个人陷入了焦虑。

 

人一旦陷入焦虑,就容易胡思乱想,并陷入一种“无法专注”的困境:

 

明明知道应该去做某一件事情,却总是被乱七八糟的思绪牵着走;

 

注意力难以集中,效率下降,有时还会因为担心出错或无法达成预期目标,不敢行动。

 

结果越焦虑,越无法投入;

越无法投入,就更焦虑……形成恶性循环。

 

在这样的状态中持续了1、2个月以后,

 

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并陷入到一种“我什么也做不好”的自我怀疑中,很是内耗。

 

直到一个偶然机会,我刷到一个看似非常“无聊”的短视频,它竟奇妙地缓解了我的焦虑与内耗。

 

 

 

 

视频整体不长,只有1分14秒,讲述了一名博主深度加工1/10颗杨梅的过程:

 

他先是用镊子将杨梅果肉一根根摘下来放进水中,并用刷子将其一根根清洗干净;

 

随后他用针管将每一根果肉里的杨梅汁吸取出来(经过3小时终于吸取出了0.8ml);

 

紧接着他将等量的白砂糖跟杨梅汁混合搅拌,使其完全溶入杨梅汁中;

 

然后他再将杨梅汁重新抽取到针管,重新注入到一根根杨梅果肉中去(这个过程又花费了3小时);

 

最后他通过摆盘的方式,将加工好的1/10颗杨梅制作成了一朵小红花。

 

总而言之就是——

 

他在用非常复杂的工序,耗费了很多器材和时长,完成了一件看似非常“无聊”的事情。

 

 

当时第一次看这个短视频时,我的直观感受是无法理解:

 

一般人吃一颗杨梅,通常几秒钟就搞定了;

 

即便怕酸,将杨梅放在糖水里泡一下,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;

 

这位博主何苦要花六个多小时的时间,去处理那1/10颗杨梅?

 

但不解归不解,这个视频却仿佛有一股“魔力”将我深深吸引,令我忍不住反复观看了十几遍。

 

随后我翻开了该博主的主页,发现他的视频风格几乎都是类似的:

 

总是在用一道道复杂的工序,耗费大量的器材和时长,去处理很小分量的食材,将其改造成中看不中吃的艺术品菜肴。

 

而我,则一发不可收拾地被他“牵引”进去,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地看,一连看了2、3个小时。

 

完了以后,我产生了一个奇妙的体验:

 

我一直紧绷着的身体和脑部神经,竟神奇地松绑了下来,

 

整个人沉浸在当下一种漫无目的体验中,既不焦虑,也不内耗了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 

 

 

 

我试图透过心理学去解释,这样一种心理转化背后的逻辑:

 

首先,它可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「专注」的渴望。

 

诚如面前所言——

 

我因为工作瓶颈陷入了焦虑,并陷入无法专注的困境,

 

而这样的困境又进一步激发我的焦虑,形成恶性循环。

 

这位视频博主的行为,虽然看起来荒诞,实际却带着深深的专注

 

他用极其缓慢、细致、重复的方式,将一个简单的动作变成了一场仪式。

 

 

这种仪式感——

 

能够唤醒一个焦虑之人内心深处对“当下体验”的渴望,令其暂时脱离日常的焦虑和压力。

 

其次,它也可能激发了我对「控制感」的需求。

 

当我陷入「越焦虑,越无法专注;越无法专注,就更焦虑」的恶性循环时,

 

我的生活和工作便充满了不确定性,随时可能陷入失控状态。

 

但在这个视频中——

 

博主似乎完全掌控了整个过程,每一个步骤都精确、有序、充满耐心。

 

 

这样一种对每一个细节极致的掌控感,

 

它能够令一个处于失控状态的焦虑者感到安全,并体验到一种在他人的世界里“被稳稳托住”的感觉。

 

最后,它还可能唤醒了我内心对生命本质的敏感。

 

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——

 

我感觉自己不是被视频表面的“无聊”所吸引,而是被一种更深层的、无法言说的东西所打动。

 

它能够令我从失控的焦虑和恐慌中剥离出来:

 

任由自己放下目标期待,自由地沉浸在视频中,去感受、去观察、去体验。

 

从这个维度来讲——

 

当一个人在焦虑之下,忍不住去做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时,

 

Ta不一定是为了放纵或娱乐,也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心理的慰藉。

 

因为在这个过程中,Ta能够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,回归到一种更简单、更纯粹的生命状态。

 

 

 

 

在心理学上,有一种治疗神经症(包括焦虑症)的疗法,叫「森田疗法」

 

它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教授发明的,核心是“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”

 

什么意思呢?

 

就是当我们在生活/工作中遭遇问题暂时无法解决,陷入失控并产生焦虑情绪时,

 

我们可能没办法将生活/工作立刻拉回正轨,也没办法将自己的焦虑情绪立刻消灭。

 

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:

 

允许那些失控的感觉、焦虑的情绪存在,

 

去做那些我们应该做、且能够做的事情。

 

比如,该工作就工作,该吃饭就吃饭,该睡觉就睡觉,该娱乐就娱乐……

 

长期这样执行下去,焦虑就会逐渐缓解,生活/工作也会一点点回归正轨。

 

 

我前面提及的这位视频博主,或许就是森田疗法的践行者。

 

在现代社会,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所裹挟,几乎每做一件事情都被效率和结果所支配。

 

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——

 

用六个多小时的时间,将1/10颗杨梅果肉一点点剥离、清洗、提取汁液、再注入糖分、最后重塑成一朵花。

 

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工过程,同时也是一场关于“意义重构”的心灵仪式。

 

他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象征意味:

 

果肉象征着生命中的真实体验,汁液是情感的流动,糖则是甜蜜与痛苦的交织。

 

当他把这一切重新组合成一朵花时,其实也是在完成一次内在的“自我修复”。

 

他在用这个方式告诉自己和他人:“即使是微小的事物,也可以被赋予意义。”

 

当我们沉浸式地进入到他的世界,跟随着他去体验、去感受,去与每一个微小事物建立联结时,

 

便会进入到一种不被目标和效率驱使的、纯粹的投入感,从而让自己从焦虑的旋涡中抽离出来。

 

 

 

 

森田疗法之所以会奏效,是因为它蕴含着一个人对当下处境深深的接纳:

 

放下不可掌控的事物,只掌控可以掌控的事物,与自己的当下达成和解。

 

当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以后,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工作之余,做一些看似无聊的事情。

 

比如,每天下班回到家,我就观察家中不到一岁的宝宝。

 

从中我发现:

 

一个行动自由的宝宝,他经常会遵从「快乐原则」,想去哪就去哪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

 

有时候,他会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,比如拧瓶盖,每次成功拧开了,他都会很快乐。

 

有时候,他会做一些能力所不及的事情,比如伸手去拿桌上的东西,但够不着。

 

这时他就会自己想办法,比如踮起脚尖,或踩到小凳子上,

 

如果依然够不着,他就会哭着寻求帮助,

 

如果没能唤来援助,他也不会纠结太久,

 

而是哭一会儿就会消停,并转移到下一个玩耍目标,继续追求快乐……

 

 
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

 

宝宝的「快乐原则」,其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心理机制:

 

他不需要去追求什么外在的目标,而是被内在的体验所驱动。

 

这种状态,正是一个婴儿最本真的模样:

 

没有焦虑,没有内耗,只是单纯地感受世界、探索世界。

 

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在婴儿时期,都曾经拥有过类似的心理状态。

 

只是随着成长,我们被各种规则、期待、压力所包围,渐渐失去了那份纯粹的快乐和自由。

 

如今宝宝的状态再次提醒了我,快乐并不是靠努力得来的,而是靠“体验”得来的。

 

他没有被目标绑架,没有被效率驱使,所以他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,享受每一个瞬间。

 

而我,也在观察他、陪伴他的过程中,重新找回了一些久违的松弛与自由。

 

 

 写在最后 

 

 

想起多年前,我曾在澳大利亚打工换宿。

 

所谓打工换宿,是指每天为房东工作2-3小时,换取免费的食宿。

 

那是我生命中为数不多的自由时光——

 

没有高额目标,也没有海量任务,每天只需要干少量的活,便可以自由去玩耍。

 

记得有一天早上,房东安排我清理橱柜。

 

我在清理过程中,看到灶台挺脏的,便顺手把灶台擦了。

 

房东看到后阻止了我:

 

“你今天的任务是清理橱柜,不包含灶台;

 

如果你连灶台也清洁了,就会超出你今天的工作时间,并透支你额外的精力;

 

事实上,我不需要你这样做,你只需要做好今天的工作就可以了。”

 

房东的态度,是一种「界线分明,活在当下」的态度。

 

如今再次回想起来,它似乎也给了我一种缓解焦虑的“解药”

 

在做不完的家务面前——

 

我只需要把今天的任务做完就可以了,明天的事留给明天再做;

 

在无法解决的工作瓶颈面前——

 

我只需要把当下应该做、且能够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,

 

剩下的,交给明天的我、后天的我,以及未来的我去完成吧。

 

毕竟,人生在世,时日无多,能快乐一天便是一天,不是吗?

 

如果你也面对情绪管理、个人成长有困扰,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,

 

一次,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——

 

在这里,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,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,梳理脉络,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。

 

这一次,看见自己,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~

 

点击下方卡片

开始预约心理咨询

👇👇👇

 

作者: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,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。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:武志红(IDwzhxlx)。

 

    评论(0)

    加载更多评论
    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