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 | 天雅
在传统视角里,顾家的父母往往是贤惠、负责的象征。
Ta能将家收拾得井井有条,并将家人的衣食住行料理得很细致、很周全。
然而在现实观察中,我却发现:
有一类父母,Ta看似非常顾家——
几乎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于照顾家庭和孩子,从不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。
Ta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,能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到幸福和快乐,
殊不知,Ta真正给孩子带来的,不是成长的祝福,而是「共生的苦海」。
为何这样说?请看今天文章。

我的朋友阿亮,今年38岁,是家中独子。
几年前,他曾跟我聊起他的母亲。
那是一位非常顾家的女性,且对阿亮非常好——
未退休前,她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,在工厂和家之间两头跑。
除此之外,她很少外出,即便厂里组织外出旅行,她也会以“照顾孩子”为由推脱。
退休后,她更是天天待在家,事无巨细地操心着家中大小事务。
每天早早起来做早餐,目送阿亮去上班,晚上又踩着点做晚饭,确保阿亮回来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。
白天阿亮去上班以后,她就会进入阿亮房间收拾桌子、整理衣柜、打扫卫生,料理阿亮养的小宠物。
当然,她也会同步收拾、整理家中的其它物品,且能够精准地记住家中每一件物品的摆放位置。
这为阿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——
每当他想找一个东西时,不需要耗费任何精力,只需要喊一声“妈”,母亲就会快速将东西送到他手上。
但与此同时,它也存在代价——
在母亲面前,阿亮没有隐私、没有秘密,一切私人物品都只能任由母亲打理,甚至随意处置。
比如,母亲会直接扔掉阿亮的零食,理由是“垃圾食品吃多了不好”;
又比如,母亲会频繁地给阿亮的宠物喂食,甚至将一只小乌龟撑死了。
阿亮曾对此很愤怒,向母亲表达抗议,
但母亲会一脸委屈:“我也是一片好心,你既然那么在意,我买来赔给你就是。”
说完以后,母亲开始用手抹眼泪……
为了不伤母亲的心,阿亮只能压抑内心的愤怒,默允母亲的种种行为,不再说什么。


透过阿亮的描述,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、近乎窒息的“爱”。
他的母亲就像一块柔软却沉重的海绵,把整个家庭(特别是阿亮的生活)包裹得密不透风。
一方面——
她放弃个人生活,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事务中,将自己与家庭的一切紧紧捆绑在一起。
另一方面——
她很难忍受与儿子分离,所以她会在儿子上班时,不停地捣鼓儿子的物品。
她用“照顾”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,用“操心”来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这是一种强烈的共生需求。
她的行为不是出于无私,而是出于一种深层的恐惧——
她害怕失去儿子,害怕被遗忘,基于害怕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意义。
她的“顾家”,就像是一种极端的自我牺牲,它不是出于爱,而是出于控制欲:
她需要通过掌控儿子的生活细节,来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
她需要阿亮依赖她,需要他随时呼唤她,需要他接受她的“好意”,
哪怕这些“好意”已经越界,甚至严重侵犯了阿亮的隐私和自由。
从心理学层面来讲,这不是简单的母子亲情,而是沉重的「共生苦海」。
同时阿亮的反应,也反映出他在共生苦海中的无力与无奈。
他曾试图表达愤怒,但母亲委屈的眼泪让他陷入内疚,导致他不得不压抑愤怒,选择沉默。
或许在阿亮的内心深处——
同样也潜藏着一种对母亲的依恋,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。
也正是共生情感的复杂性,令他的反抗变得艰难且痛苦。
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,让母亲的控制继续蔓延。

三年前,阿亮结婚了,婚后他依然跟父母住在一起。
妻子非常看不惯婆婆的种种越界行为——
婆婆经常随意进出他们的房间,动房间里的东西,甚至还经常抢着抱孩子。
每次妻子在阿亮面前抱怨时,阿亮都会坚定不移地站边母亲。
“咱妈也是出于好心,才会经常进来帮我们收拾房间、照顾孩子;
她照顾这个家已经很辛苦了,你就不要在小事上跟她斤斤计较了。”

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,彻底推翻了阿亮内心对母亲的认同。
有一天,阿亮跟妻子外出看电影,委托母亲照看孩子。
母亲愉快地答应了。
阿亮看完电影回来,看到母亲搂着孩子在床上睡着了。
就在这时,父亲突然将阿亮拉到一边,悄声告诉他:
“这几天你妈身上长了疱疹,有传染风险,她怕你嫌弃,不让我告诉你。”
阿亮听了以后非常震惊,立刻将孩子从母亲身边抱走了。
他事后忍不住质问母亲:
“您长了疹子,为什么不告诉我们?为什么不做自我隔离,还要贴着孩子?”
母亲有点语无伦次:“我也是一片好心,不想让你们担心,不想耽误你们看电影……”
随后她像过去一样,一脸委屈地哭了起来。
只是这一回,阿亮作为一名「父亲」——
他实在没办法说服自己再去认同母亲的说辞,
更没办法认同母亲对孩子做出的可能性伤害行为。
“可是你知不知道,你这样做会害了我们!”他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冲母亲吼了一句。
吼完以后,母亲呆住了,阿亮自己也呆住了。

阿亮母亲的行为,看似匪夷所思,令人无法理解。
但透过心理学角度,这一切,或许早就有迹可循。
就像前面分析所说的——
这位看似非常“顾家”的母亲,内心隐藏着强烈的共生需求和控制欲:
她需要通过不断照顾他人来获得存在感和掌控感,以此确认自己的价值。
她无法容忍任何“失控”的感觉,
因为一旦失去掌控,她就会失去存在意义,甚至还可能陷入深深的羞耻与恐惧。
她得了皮肤病却刻意隐瞒——
本质上是缘于她内心严重的不安全感,以及对分离和“被抛弃”的极度恐惧。
她害怕一旦告知真相,儿子就会离开她。
而她不惜冒着传染风险,带病照料孙子——
一方面是为了在儿子面前维持“全能好母亲”的形象;
另一方面则是因为:对她来说,与儿子分离的痛苦,远远大于大家一起患病的痛苦。
当她面对儿子的质问时,那种委屈和哭泣,其实是内在失控的表现。
她无法接受自己被质疑,更无法承认自己的错误,
因为这会威胁到了她一直以来构建的好母亲形象,
她宁愿继续扮演那个“好心”的母亲,也不愿承认自己害怕“被抛弃”的事实。
只是这一次,身为父亲的阿亮终于意识到:
母亲的“好心”背后,其实隐藏着某种危险。
当他第一次不再以“好心”来为母亲开脱,而是用“伤害”来面对现实时,
其实也是他内在自我觉醒,走向独立的第一步:
他终于不再是那个被母亲照顾的孩子,而是一个有力量和责任感的父亲了。


当然,意识行为的觉醒,仅仅是母子关系从共生走向分离的第一步。
事实上,在分离过程中,孩子往往会面临很多阻力。
首先,Ta可能会面临来自母亲的强烈情绪反应。
母亲可能会感到被抛弃、被背叛,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恋受伤感。
她无法理解,为什么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她、需要她了?
她的恐惧、失落和悲伤,可能会像潮水一样涌来,试图把孩子拉回那个曾经亲密却模糊的共生状态中。
而孩子,也可能会因此感到内疚、愧疚,甚至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。
其次,孩子自己也可能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。
一方面,Ta渴望独立、渴望成为真正的自己;
另一方面,Ta又害怕失去母亲的支持和爱,甚至害怕母亲会受伤。
这种恐惧会让Ta在行动上犹豫不决,甚至在内心产生自我怀疑:
“如果我离开,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‘不孝’的坏孩子?”
更重要的是,分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“自我撕裂”的体验。
孩子必须面对内心那些被压抑的情感:比如对母亲的愤怒、对独立生活的恐惧等。
这些情绪的觉察、处理和消化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阿亮告诉我,
自从那次冲母亲大吼一顿以后,他感觉自己跟母亲的关系被拉开了一段距离。
他重新去审视自己过去与母亲的关系,并从中发现:
母亲对孩子的无意识伤害,不仅仅存在于她刻意隐瞒病情这件事,而是贯穿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。
如今他正在一点点地梳理和区分,并学习用一种更成熟的方式面对母亲——
既能够坚定且温和地对母亲的越界行为说不,也不会被她的情绪所吞噬。

写在最后
透过阿亮——
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,很多在共生关系里迷失自我的孩子,
他的愤怒是合理的,他的痛苦是值得被看见的。
他不需要为了母亲的“好心”而压抑自己,也不需要为了维持关系而放弃边界。
他值得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,一个可以自由呼吸、可以做自己的地方。
同时通过阿亮母亲——
我也看到了一个被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,无法走出的女性。
或许她的痛苦也需要被理解和看见,她的付出也需要被认可,
但前提是:
她必须学会放下那种“控制一切”的执念——
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温度的母亲,才有可能与孩子构建一段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。
要知道,真正的亲子之爱——
它不是牺牲自己去成全对方,也不是压抑自己去满足对方,
而是尽情地取悦自己,自由地表达自己,让彼此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如果你也面对个人成长、原生家庭有困扰,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,
点击下方卡片
👇👇👇
作者: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,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。本文原创发布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