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,得从饭桌上开始

武志红主创团 10万+阅读 6评论

作者 | 武志红
编辑整理 | 阿懒莫
责编 | 陈轻轻

 

 

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接触心理学已有30余年。

 

我始终认为,每个生命的本质,都是为了活出自己。

 

经常有人问:武老师,我也想活出自己,可我不知道怎样才算活出自己?还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。

 

对此,我想说:尊重你的感觉。

 

 

 

 

关于感觉,我曾做过多次分享。

 

比如,

 

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大的祝福,是让他相信自己的感觉;

 

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大的诅咒,是让他背离自己的感觉。

 

尊重感觉而活,时间是一种祝福;

 

按照套路而活,时间是一种诅咒。

 

很多人会觉得,感觉听起来是一个特别神秘而笼统的东西,似乎看不见也摸不着。

 

但实际上,感觉非常的具体而直接。

 

它来自你身体深处,是你当下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加情绪情感。

 

比方说,日常的吃饭、穿衣。

 

饿了就会想吃东西,冷了就知道要添衣服,这都是我们当下一个非常直观的身体感受。

 

为什么尊重感觉如此重要?

 

假如把人比作一棵树,

 

我们的每一份感受,都是一条条扎在地底的根系; 

 

而别人的评价与看法,则是外界一阵又一阵的风。

 

如果你总是在意别人的评价,那就意味着你掉进了外部评价系统中——

 

任意一阵风都能将你剧烈动摇,甚至将你吹倒。

 

相反,如果你越是尊重自己的感受,忠于自己的心,你的根系就越能深入大地中,

 

那么就算很强烈的风也不能把你吹倒,因为你有着一份很稳固的内在评价系统

 

 

 

 

 

根据自己的冷暖温饱去穿衣、吃饭,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事、生活,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。

 

但为什么现实中,多数人都不敢遵从自己的感觉?

 

我有一个做电视导演的朋友,回忆起童年时有一个深刻的记忆是:

 

他奶奶手里端着一碗饭,满院子地追着他跑。

 

为什么呢?

 

他回忆说,每次吃饭的时候自己说吃饱了,奶奶就说,男孩得再多吃点。

 

他多吃了一点后对奶奶说“我吃饱了”,奶奶又说,再多吃点才能长身体。

 

那么最后,他就会被撑得很难受。

 

所以他满院子地跑,是在逃避“吃饱了还要被撑着的”感觉。

 

当一个孩子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感觉吃饭,要由大人的评价标准来决定自己,这其实是对孩子精神生命的一种“扼杀”。

 

如果父母或养育者长期不断地给孩子传递——

 

你不知道你该吃几碗饭、穿多少衣服,

 

你不知道你的人生该做什么选择,

 

你的感觉是不值得信任的,你得按照我说的来做。

 

孩子就会被很深的“死亡感”裹挟,严重丧失对自己的感知。

 

每当遇到事情时,他很少会先去寻找自己的感觉,而是先去考虑外界的标准。

 

我们如此在意他人的评价——最初的原因,往往就在这。

 

尤其是,最初动摇我们的,是身边最亲近的人。

 

所以父母给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,就是从吃喝拉撒这些小事开始,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来,教会孩子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。

 

如果一个人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,并身体力行,那么这会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人生起点。

 

当然,这并不是让大家把责任全部归于父母。

 

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首要责任人。

 

可能对父母来讲,他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感觉,来活出这一生。

 

而现在,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,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习性——

 

你可以从现在开始,在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中发现并尊重你的感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当你按照这样的方式而活,很多意想不到的美好会由此而来,甚至会让你在人生关键时刻转危为安。

 

譬如我自己。

 

我这一生所有美好的决定,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走的。

 

有时候回头一想,都会惊出一身冷汗。

 

比方说,中考填志愿。

 

我家在河北农村,条件非常困难,但我成绩好。

 

选报志愿时有两条路,一个是上中专,一个是读高中。

 

可当时,几乎所有人都拼命地争取报中专,而不是重点高中。

 

为什么呢?

 

在那个年代,中专毕业包分配,一旦考上了就意味着能到县城里工作,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,这简直就是鲤鱼跳龙门。

 

而如果选了高中,哪怕是市重点高中,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工作分配,最后还得回到农村来,是个非常冒险的选择。

 

所以我有不少成绩特别好的同学,都毫不犹豫报了中专师范。

 

 

从头脑层面考量,这几乎是当时最理性、最稳妥的选择。

 

而我家里又最穷,是最有理由报中专的人。

 

可就在填志愿那一刻,我内心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弱的感觉,使我最后改报了重点高中。

 

后来回头看,这个关键性决定几乎改写了我的人生。

 

谁也没想到,跟我一届的同学们,等到中专毕业那几年,正好赶上城镇企业纷纷破产,工人大批量下岗

 

要么没了分配,要么分配到特别苦的地方。

 

 

而我,如果不是选了高中,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考北大,人生路径也会截然不同。

 

后来我不断地去回想,那个微弱的感觉到底是什么?

 

小时候,我特别爱读书。

 

但那时候的农村非常贫穷,没什么书可读,甚至想在县城的书店里买本像样的小说都很难。

 

我哥哥的教科书,姐姐的杂志期刊……不管懂不懂,反正我把周围但凡能读的书都读完了。

 

通过读书,我隐约感知到外面好像有个更大的世界,它比所谓的留在县城要更有意思、更加广阔。

 

基于这么一种微弱的感觉,我在那一刹修改了志愿。

 

我们经常会崇拜理性的头脑,认为自己用头脑做了一个非常聪明、非常正确的选择;

 

但头脑是有局限性的,它一定受限于当下时间和空间,而很多好的东西,是远远超出我们当下所在的时空。

 

感觉,则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,与更本质的东西相关联。

 

对此,乔布斯说——

 

很多时候你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,你并不完全清楚这到底是什么。

 

但是每一次遵从感觉的选择,就像一粒粒珍珠,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。

 

直到有一天,它们形成了一串完整的珍珠项链,

 

那时候你会明白:之前的每一粒珍珠都是如此的有价值。

 

 

 

 

我们也可以看到——

 

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创作者,都很尊重自己的感觉,不会太深受别人议论的苦恼。

 

比如宫崎骏,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漫电影创作者。

 

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:您的作品在全球有那么多的受众,那么您在创作时是如何考虑观众的?

 

宫崎骏说:我从来不考虑观众。

 

记者问:那么您作为导演如何去制作电影呢?

 

结果宫崎骏说了一句:我不是导演,故事本身才是导演。

 

后来他解释道,他相信每个电影故事,都有其自身的逻辑,他必须忠于这个逻辑,而要做的这一点,他就得相信自己感觉的指引

 

宫崎骏的话简直太漂亮了。

 

这也是我认为所有成功人士做事的共同特点。

 

一旦太考虑别人,一个人就会失去自己的节奏。

 

而一旦背离了感觉,我们就是在头脑层面工作——按照一个剧本去做事,重复那些已知的东西。

 

头脑层面的工作,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。

 

当忠于内心做事,我们才能够真正投入到事情之中,去体验、去探索、去做无限的创造。

 

你会惊讶地发现,自己会经常展现出远远超乎水平的能力来。

 

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境界。

 

你看,尊重自己的感觉,这里面蕴藏着多么无穷无尽的奥妙。

 

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。

 

让自己丰富而流动地活过这一生,要胜过正确的、孤独的生命。

 

而哺育你精神生命的,不是别的东西,正是你的感觉。

 

你的感觉越是丰沛,生命力就越是强悍,你会真正体验到:世界是如此之美妙。

 

所以,请跟随你的内心,按照你的意愿去过人生。

 

如果你面对个人成长、亲子养育等有困扰,渴求得以梳理和强有力的支持,一次,不妨从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服务开始——

 

在这里,你能充分地倾诉和表达,咨询师陪你一起面对你当下的成长课题,梳理脉络,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。

 

这一次,看见自己,开启你的心理咨询之旅吧~

 

点击下方卡片

开始预约心理咨询

👇👇👇

 

作者:武志红,资深心理咨询师,著有畅销书《为何家会伤人》、《为何爱会伤人》等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南京武汉9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

 

    评论(0)

    加载更多评论
    暂无评论